30
2022
-
11
冷轧辊生产加工的一些基本知识点
冷轧辊生产加工的一些基本知识点
冷轧辊生产加工中,用于冷轧的轧辊一般为平轧辊,用于轧制板材和带材。从广义上讲,冷轧辊包括与轧件接触的工作辊和起支撑作用的支承辊。因为支承辊有自己的系统,所以在狭义上,冷轧辊通常被称为冷轧工作辊。冷轧辊需要具有足够的强度、均匀的高硬度和表面质量,以承受较高的轧制力,确保足够的耐磨性并满足轧制精度的要求。可淬火至高硬度的锻钢轧辊用作冷轧辊。碳是较重要的强化元素。一部分碳溶解在基体相中,即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中所含的碳;另一部分以化合物形式存在于未溶解的碳化物中,未溶解碳化物在冷拔钢管生产过程中以颗粒形式分布在基体中。
冷轧辊生产加工的高碳有利于耐磨性,但会增加材料的脆性;同时,碳化物带状、网状和液体分离的问题也加剧了。因此,事故率较高的轧机应选择碳含量较低的轧辊,而小负荷轧机可选择碳含量较高的轧辊。硅和锰通常不被认为是合金元素。其中一部分由原料带入,另一部分用于脱氧和脱硫。铬是较重要的合金元素。铬作为强碳化物形成元素,促进不溶性碳化物的量和硬度增加,有利于提高耐磨性;铬也溶解在基体相中,起到强化作用,提高钢的淬透性。当含有正常铬含量时,辊体的大淬火深度为15mm。已生产出含3%或更多铬(半高速钢)的冷轧轧辊,其中一些轧辊用于提高韧性和耐磨性,另一些轧辊则用于获得深层硬化层。钼的作用类似于铬的作用。当轧件在轧辊间隙中变形时,存在高变形热。钼还起到辊的高温强化作用。钒用于细化晶粒。数量取决于淬火温度。偶尔也会选择其他合金元素,如镍、硅和钨。
冷轧辊生产加工:微观结构冷轧辊体硬化层的微观结构如下:一定量的淬火未溶解碳化物分布在含有少量残余奥氏体的马氏体基体上;在光学显微镜下,马氏体呈隐晶态或细针状;由于回火温度很低,马氏体没有明显的回火现象;在电子显微镜下,可以看到马氏体孪晶和马氏体板条,但主要是孪晶马氏体;少量板条马氏体只能在较低的淬火温度或较高的铬含量下出现。
伴随马氏体相变的应变能对马氏体相变动力学具有决定性影响,母相(奥氏体)的一部分保留下来形成残余奥氏体。作为一种不稳定的塑性相,残余奥氏体在使用过程中会部分发生转变或加工硬化,从而增加内应力并破坏使用性能。没有这些变化的残余奥氏体仍有利于硬化层的韧性。残余奥氏体含量一般控制在5%~10%。
冷轧辊生产加工:冷轧钢中的碳化物颗粒为(Fe,Cr)3C,当铬含量较高时,可能会出现一些(Fe、Cr)7C3.碳化物颗粒的尺寸约为1~3μm,数量约为5%~10%。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文章